5月21日上午,福建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龚张念做客第47期“左海讲坛”,带来精彩讲座“中华传统建筑的文化历程”。尽管天公不作美,阴雨绵绵,但依旧吸引了老中青三代的观众齐聚一堂,认真聆听本场讲座活动。
作为福建省文物保护专家库的成员,龚副院长长期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研究及保护规划、维修方案编制等,在学术期刊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本期讲座,龚副院长结合大量精美的建筑图片,循序渐进地介绍了中国历朝历代传统建筑的特征和文脉历程。开篇,他精辟地阐释了其对中华传统建筑的认识:“文化有其民族性,建筑有其地方性。每一座精美的古建筑,都是我们的祖先在农业社会舒缓生活节奏下用心灵创造的艺术,集中地蕴涵了建造者的精神密码,印记了当地的民风民俗,保存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传承了长期积累的建造和生活经验。”
龚副院长将中华传统建筑的发展归纳为四个阶段:原始阶段(石器时代至西周)、成型阶段(春秋至南北朝)、成熟阶段(隋、唐、五代、宋、辽、金)、再发展阶段(元、明、清)。他详细介绍了每个阶段的建筑遗址、样式、技术、布局、材质、功能等,总结指出: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木构建筑,在适用、坚固和美观三者中找到了平衡点,达到了木构建筑的顶峰;中国古建筑不逊于其他文明的建筑,中国建筑发展史证明这一点。讲座过程中,龚副院长还结合实地考察的经历,穿插介绍了福州的一些典型传统古建筑,包括闽侯五虎山方山寺、三坊七巷建筑群、华林寺大殿、罗源中房镇陈太尉宫等。他重点推荐了福州古民居的代表――宏琳厝(位于闽清县坂东镇新壶村的东南方),认为其规模宏大、设计科学、建筑考究,是研究福州地区民间建筑艺术的宝贵文物。
龚副院长的演讲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将晦涩难懂的建筑专业术语、基本知识转化成通俗易懂的语言,使大家在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中,充分领悟到中华传统建筑的磅礴、高雅、严肃、乐居的理性品格。观众们不仅认真地做笔记,还不时地拿出手机拍下课件。互动环节中,大家踊跃发言,对龚副院长的演讲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我很享受今天的讲座,收获很大,使我认识到要以历史观、大局观去看待中国古建筑,而不是狭隘地看单个构件”“讲得非常精彩,中国古建筑博大精深,使我得到了一次系统的学习”等。一位历史系的福州大学生提问道“怎样在传统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中找到平衡点”,龚副院长风趣地指出,这个问题非常好,是历史性、全球性的难题,并结合三坊七巷的保护修复过程,做出了精彩的解答。
讲座结束后,不少观众还向主办方提出,希望以后能够再次邀请龚副院长做客“左海讲坛”。我馆也将积极响应观众的需求,精心策划主题,争取推出更多高品质、高质量的讲座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