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曰:“闽在海中。”自古以来,福建就与海洋文明有着紧密的联系。中国作为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面积的海洋大国,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维护海权、建立海洋强国不仅是国家发展战略,更是全体炎黄子孙的时代诉求,是中国历史的必然进程。福建,尤其福建的“闽商”更被著名学者――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苏文菁教授看成是“当今中国建立大国话语权的文化软实力”。
那么,福建――这个与台湾海峡隔海相望的东南沿海省份,到底有着怎样的精神气质?“闽商”又如何名扬世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闽商又将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作为林则徐纪念馆的一名志愿者,福大人文学院的大学生,10月25日上午,我以第27期“左海讲坛”《福建的海洋文化》为契机,有幸采访了知名文化学者、福州大学教授、闽商文化研究院院长苏文菁。
敢闯、敢拼――福建人对生命的不满
“福建人有一种共同的精神气质:对生命的不满,对自己的生命有一种更高的渴望与祈求。”苏教授说,“这种对生命的不满,集中体现在一代代闽商前赴后继、开拓进取的‘敢拼、敢闯’的福建精神。靠海为生的福建人绝不仅仅是因为土地的贫瘠、山多地少才走向海洋。在我看来,福建人这种内在对生命的不满,不论是对正统思想,如‘父母在,不远游’、‘农本思想’,还是对大自然的不满与征服,才是福建人,尤其是闽商世世代代开拓进取、走向世界的根本动力。”
出则兼济天下,归则反哺梓桑
“闽商是海洋文明的杰出代表者、实践者,他们敢拼敢赢,出则兼济天下,归则反哺梓桑。是闽商将中国的产品和文化带向了世界,让全世界认识了这个东方古老而又年轻的国度,也是闽商将世界各国的奇珍异宝、物产,如番薯、花生、烟草等,带回中国,让人类共享异域物质文明的成果。闽商为中国文明与世界文明交融共通作出了贡献。”苏教授补充道,“明清时期,中国政府闭关锁国,一味地禁止海洋文明。此时的闽商,依然顽强地代表着中国的海洋文明,参与并推动着世界全球化的进程,甚至不惜背负 ‘海盗’的骂名。闽商足迹遍布世界,他们热爱和平、情系桑梓。清朝末年,福建著名的华侨领袖黄乃裳目睹福建‘闽地苦瘠,丰年亦不足食,乡曲贫民,终岁啖红薯十室而’,为改变这种惨况,他举债买地,带领乡亲们垦殖南洋。”
闽商的这种“兼济天下”与“反哺梓桑”的情怀,不仅使得“闽商”成为“中国十大商帮之一”而名扬世界,同时也造就了福建强大的侨乡经济,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出巨大力量。
坚守与包容的文化贵族
“暴发户为财富而战,但只有真正的贵族才是为文化而战。福建就是这样的文化贵族!泉州的南音、福州的评话、闽东畲族婚俗等近20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福建‘文化贵族’的重要印证。”苏教授说,“福建人自有其开放包容、海纳百川的胸襟,但是在面对外族的文化渗透,福建人,更确切地说是南岛语族人在血液里都有着对于祖先文化精神的坚守。”
2010年11月19日,6名波利尼西亚南岛语族人驾着仿古独木舟,沿着祖先的足迹,漂洋过海来福建“寻根问祖”。在这次轰动世界的“寻根之旅”中,南岛语族人对于自己祖先文化的坚守――古代造船术、航海技术等的传承,是现当代学者得以将大洋彼岸的波利尼西亚人与福建、台湾人联系起来的根本缘由。“可以说,在5000多年世事变迁中,南岛语族一直在坚守着那遥远的灵魂。”苏教授感慨道,“他们和闽商一样敢拼、敢闯!”
“福建丰富多彩的文化,闽商敢拼敢闯的精神气质是中国夺取大国话语权的文化软实力”,苏教授在接受凤凰网记者采访时曾这样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