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林则徐纪念馆 -> 展览 -> 馆藏精品
分享到:
御碑亭
发布时间:2020-02-28浏览量:


 

“御碑亭”始建于1905年,呈方形,木构架,重檐歇山顶,亭内立三通大小相等的青石碑,269厘米89厘米,呈品字形排列,隐喻着林则徐一生品重柱石,刚正不阿。石碑材质皆为青石,衬以白石台明底座,碑首为双龙戏珠浮雕,绕以碑名,象征吉祥喜庆。正中是“圣旨”碑;左侧“御制碑文”;右侧“御赐祭文”,“圣旨”碑底座饰以麒麟浮雕,“碑文”和“祭文”则是狮子,两者皆是祥瑞之兽。一幅木刻楹联悬挂于亭柱上,刻林则徐名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为林则徐外玄孙、沈葆桢曾孙沈觐寿先生书写。亭额悬挂匾书“御碑亭”三字,碑亭虽小,却典雅端庄,是福州现存较为完好的清式建筑精品。

 

御碑亭中的“圣旨”碑(中)、“御制碑文”碑(左);“御赐祭文”碑(右)

在福州这座具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古老城市中心,坐落着闻名遐迩的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由于三坊七巷曾云集林则徐、沈葆桢、严复等人物,故有“半部中国近代史”的美誉。前身为林则徐祠堂的林则徐纪念馆地处三坊七巷,馆内留存了许多与林则徐相关的历史文物,其中最重要的是屹立于祠堂内“御碑亭”中的三块青石碑,它见证了祠堂一百多年的岁月,伴随着历史的积淀越发流光溢彩。

林则徐一生为官近四十年,历官十四省,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正如“御赐祭文”中所说“文武兼资,遍寄八州之重任;忠清共见,洵为一代之良臣。”虎门销烟彰显中华民族抗敌卫国之决心,竭力御侮不昧三山闽地忠良赤子之刚烈。与禁烟抗英相比,林则徐的治水功绩或许被世人所述稍少。“御制碑文”中第一句话“朕维经文纬武,端资柱石之良;崇德报功,式焕旂常之色。”意思就是说“我认为你文武兼备,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崇尚品德,酬报有功之人,像彩旗一样焕发出耀眼的光彩。”而贯穿林则徐一生始终的正是其治水功绩,黄河、淮河、汉江、福州西湖、新疆坎儿井、北京地区水利发展等,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无一不“资保障则留安清济”。

1850年4月,林则徐从云贵总督任上因病开缺,回到家乡福州。后广西“会匪”大作(时清政府尚不知洪秀全事),1850年10月,咸丰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西。11月5日,他由福州出发,行程中身体诸多疾病陆续发作,22日行至广东普宁便病逝了。

斯人已逝,然其精神犹继。1905年林则徐的后人、门生及福州乡贤集资修建专祠以示纪念,并请同为福州籍的郑孝胥和陈宝琛分别敬书“御制碑文”“御赐祭文”,会同时任清协办大学士兼礼部尚书的徐甫书“圣旨碑”,于是年冬勒石刻文,三人皆擅长于书法,故三通青石碑文中楷书字体端庄俊秀。

在历经20世纪的沧桑风雨中,“林文忠公祠”的基本建筑仍然保存完好,今日的“御碑亭”和三通青石碑也正穿越着百年历史的长河,向世人讲述着那些令人激昂又愤慨的故事,若你拂手触及那冰冷的青石,也许你会想起1839年虎门百姓的笑容、想起1842年华夏赤子的血泪、想起1905年凿石匠人的汗水……

时光细如流水,百年悠悠而过。屹立在林则徐纪念馆的三通青石碑已然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成为了今人感知历史脉搏、品读历史故事的书帧,而林则徐坚贞不渝的爱国爱民情怀与清廉刚正的高尚风范,在历史洪流中愈发熠熠生辉。

 

撰稿:林念轩

林则徐纪念馆版权所有 © 2019 林则徐纪念馆    闽ICP备13007429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469号       访问总量:329468    今日数量: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