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林则徐纪念馆 -> 展览 -> 馆藏精品
分享到:
清·林则徐《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歉收情形片》手抄本
发布时间:2020-03-01浏览量:
 

 

 

 

《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歉收情形片》手抄本

《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歉收情形片》手抄本,质地为纸质,横13.1cm,纵22.6cm。竖开右线订,内文为竖行书写。

这篇奏折是林则徐于1833年担任江苏巡抚时,眼看地方灾害频发,百业凋零,百姓流离失所无以为计,为拯救黎民于危难,他破格具奏,向道光帝奏报灾情,请求缓征漕赋,拨粮赈灾,以济灾民。

素有“泽国”之称的江苏,河湖港汊密布,土地肥沃,雨水充足,富甲天下,是中国农业、手工业和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亦为天下粮仓所在。可自道光帝登基以来,灾祸丛生,朝廷定额的漕赋年年催征不齐,百姓更是凄苦不堪。

1833年夏秋之际,江、扬、淮、徐一带雨水滂沱,沿江十之七八的府县已被江水淹没。江南太仓、镇洋、嘉定、宝山四州县也因连遭风雨,田禾霉烂发芽,棉花花蒂摇落;而苏、松一带又晴少雨多,加上之后连续几场大雨,晚稻损失过半;全省六十三个州县、八个卫所均受灾害。林则徐亲乘小舟前往各处察看,只见稻穗谷物所结的多半为空稃,半熟的禾苗也都成了焦黑之物,农民收成无望;纺织者也因棉荒而无法开工,难以维持生计;许多百姓扶老携幼,到处流亡。面对如此灾情,林则徐心急如焚,火速与两江总督陶澍函商,奏报朝廷请求缓征。但恰在此时,接到军机处递来道光帝的谕旨,其中训斥说,近年来江苏各省每年都向朝廷请求缓征赋税,国家经费有限,怎能如此年复一年?并指出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大小官吏只知道沽名钓誉,甚至中饱私囊,并没有真正的为国家、为百姓着想。道光帝的这份谕旨等于堵住了林则徐的嘴,况且此时已大大超过了报告秋灾请缓征赋(照例不准超过旧历九月)的时限,职务仅为巡抚的林则徐也没有办理漕政的全权,而两江总督陶澍也因谕旨在前,不敢再奏请缓征。

林则徐此时面临两难的决择:一方面是超过报秋灾的时限,且道光帝“不准缓征”的谕旨已下,两江总督陶澍已无上奏之意;另一方面田稻被淹,屋舍被毁,百姓流离失所无以生存。每每听到窗外风吼雨啸,林则徐都辗转反侧、夜不能寐。救民于水火的忧心,让他抛弃了私心,毅然决定单衔上疏为民请命。

1833年12月23日夜晚,林则徐连夜写下近三千字的奏折《江苏阴雨连绵田稻歉收情形片》。在奏折中,林则徐向皇帝描绘了灾区的惨状,指出缓征实为保民护国之举。他在奏折中写道“窃维尽职之道,原以国计为最先,而国计与民生实相维系,朝廷之度支积贮无一不出于民,故下恤民生正所以上筹国计”,希望皇帝能够“多宽一分追呼,多培一分元气”,损上益下,暂纾民力,否则竭泽而渔,百姓生活困苦,势必引起社会动荡。在林则徐心中,“国计”与“民生”并非对立的两面,两者应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朝廷的财富、开支,都来自于百姓,只有体恤民生,才能保证国家的运转;而只有实行仁政,让人民感受到朝廷的宽仁,才会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戴。

此封奏折言词深婉震动,怜民、惜民、爱民之情溢于楮墨之间。道光帝见到奏折后,密令陶澍复查。之后林则徐又多次写信给陶澍,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并提出“将来侍有应得处分,自当独任其咎”,后陶澍在复奏中支持林则徐缓征提议,而道光帝最终也准了林则徐的奏请,使江苏百姓可以从困顿中解脱出来。此消息传开后,百姓争相传抄林则徐用血和泪写成的这份奏折,一时竟“洛阳纸贵”。“单衔上疏”充分体现出林则徐敢于担当的政治品格,他所撰写的那份三千字奏折,也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一篇不朽的爱民文献。

好官难得,清官难做。林则徐便是难得的“保民如赤子”的好官、清官,他“历官十四省”,在每一地都施行仁政,其拳拳爱民之心和博大的爱民情怀,让他万民景仰,名垂百世。

 

撰稿:林念轩

林则徐纪念馆版权所有 © 2019 林则徐纪念馆    闽ICP备13007429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469号       访问总量:329468    今日数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