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则徐《第六十一号家书》,信札,行书,纵25.7cm,横11cm,浅红笺纸(图一),共八张,1962年林则徐玄孙林家溱捐赠,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藏。
图一《第六十一号家书》(局部)
《林则徐全集》(海峡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收录有23封林则徐家书,其中林则徐遣戍新疆三年期间的家书达18封,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所藏《第六十一家书》正是写于此期间。第六十一号指的是家书的编号。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一月至次年九月期间,被流放新疆的林则徐赴南疆八城履勘地亩。这封家书的确切写作时间为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七日(1845年4月13日)夜。此时,林则徐正在往勘新疆阿克苏之地,路经玉子满回庄一站时,匆匆写下了这封长约1500字的家书,寄给暂留西安的家人。此时暂留西安的家眷主要为林则徐的夫人郑淑卿和四子林拱枢。
这封家书的主要内容有:指点如何托寄信件;探查京都四点信息;为汝舟所生之子取名;教导拱枢戒懒勤学;应尊重闻石老师等。林则徐在家书中用了大量笔墨,倾注了很多心血,字里行间尽显对儿子学业的关心与教导。
一是,表扬和鼓励儿子向学。他发现四子拱枢的文章有所进步,便首先表扬道:“枢官此次寄来文字,比前次却有进境,其字句累坠不清者固多,然遇题尚有生发,不至十分干窘,阅之颇喜。其先生批改处,虽亦未尽谛当,而路径却尚不错。”进而,鼓励儿子要发奋苦读,“前此贻误已久,果能从此发愤用功,苦心揣摩,则明年必可赚一青衿;再能勤读勤作,毫不分心,己酉科场大有可望”。“青衿”,明清时意指秀才,林则徐希望儿子明年能考上秀才;己酉指的是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同时希望儿子可以在己酉科场有更大的进步。他还引用刘建韶先生对拱枢文章的评价“字句虽未调适,而笔气却利场屋”进行正面鼓励。“场屋”意指科场,表达了林则徐对儿子的殷切期望。
二是,批评指正儿子。林则徐经过细心的观察,发现拱枢的文章系别人誊写,“至所作诗文,总须自写,乃阅所寄各篇,都是柴芳、云昭所写,此是先生改本,并非另录,岂竟全不自写,直令伊等代笔耶?”为此,他严肃地批评拱枢懒惰,“如此懒惰,即其不肯用功可知。独不思进场之时,亦能带伊来写否乎?年轻之人写字岂是难事?”他回忆自己以前读书时,每夜常背录三五篇文章,指出:现在有人代抄读本,还不懂得知足,自己所作文章又叫别人誊写,难保所作的诗文也由别人代写。最后,他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道:“果有志向,首以戒懒为要,切切,切切。”
三是,要求儿子虚心向刘建韶先生求教。在家书中,林则徐专门交代拱枢:“闻石先生改文无出其右者,既拜为师,应将全篇一一另录,请其改削;其日课则不妨将已改者寄请批示,并须于其上省时,将所改之文请其面讲一番,才为得益。”之后,他还提出,希望这一年(1845)秋间聪彝回西安后,也向刘先生求教。
刘建韶(1785-1861年),字闻石,福建长乐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曾在陕西任知县、同知等职。林则徐与刘建韶“世家交谊”“友情弥笃”。受林则徐之托,刘建韶经常为其子女督课学业。当时,刘建韶任临潼县令,离西安较近。遣戍新疆期间,林则徐经常与刘建韶书信往来,随时了解儿子们的读书情况,并让三个儿子拜刘建韶为师,由其指导儿子们的学业。
为官三十多年,历官十四省,林则徐辗转于各地,忙于政务,与子女相处的时间甚少。儿女们经常把诗文习作和书法寄给父亲点评,无论多忙,他总会抽空予以认真指导,并且还委托友人悉心教导,为他们的成长推波助力。这封家书虽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但足以彰显林则徐充满智慧的教子求学之道。
他在指导学业的过程中,耐心地敦促儿子们要勤学好读,既对儿子的点滴进步给予适当鼓励,又结合自身经历和依靠良师的帮助,改正儿子的缺点,这种教导方式与其父亲林宾日“谆谆然,循循然,不激不厉”之法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正如他曾写信鼓励长子林汝舟,具体传授读书作文之道,“尔敦行立志,向学不倦,将来成就当远且大。勉之!读书作文之道,其先当因类以求之……”,希望儿子从立志向学入手,讲究体会、积累,使读书明理实用,最终报效国家,成为有用之才。
从这封家书中,不仅可以窥见林则徐治家严谨,也展现出了民族英雄细腻温情的一面。他用自己的言行为子女作表率,严厉中不失慈父之爱。这种丝丝入扣的教子方式和勤学好读的优良家风,即使在17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和启迪作用。
撰稿:林念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