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林则徐纪念馆 -> 展览 -> 馆藏精品
分享到:
清·铜纹熨斗
发布时间:2020-04-23浏览量:
    

 

·铜纹熨斗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展厅内展示有一柄清·铜纹熨斗,长20cm,高9cm,敞口,颈收,直腹,有长鋬,鋬部有锥形凸起,周身装饰有兽面纹回纹。手柄为空心设计,便于插接木把,防止烫手。整个熨斗呈黑灰色,样式古朴,实用性强,是清代民间常见的生活物件。

熨斗是熨烫衣料用具,把烧红的木炭放在熨斗里,待底部热得烫手了再使用,所以古籍中又叫火斗”。熨斗汉代(公元2年)出现,最初作为一种刑具。晋代以后,功能逐渐向生活工具转化。《春秋左氏传杜预集解》中称:“药杵、澡盆、熨斗……皆民间之急用也。”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古代的熨斗比外国发明的熨斗早了1600多年,是世界上第一个发明并使用熨斗的国家。

魏晋时期,熨斗在使用广泛程度和功能方面有了飞速的发展,形制和功能出现了多样化,不仅仅是用来熨衣,还用来熨纸、护书、熏香等。唐代是我国熨斗盛行的时期,因为当时丝织业非常发达,加之国力强盛,人民生活富足,人们有了更多的时间来讲究穿衣打扮,所以,熨斗熨衣在上至君主,下至黎庶中已相当普遍,而这种普遍行为也已入诗入画。比如,诗人王建《宫调》,描写了宫人夜夜辛苦熨烫御衣的情形,每夜停灯熨御衣,银薰龙里火霏霏。遥听帐里君王觉,上直钟声始得归。明清继承了宋元熨斗的主要特点,流行短空柄,注重斗身的装饰性。民国以后随着西方熨斗的引进,古代熨斗渐渐退出了人们的生活。

这柄熨斗只是清代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物件和缩影,但却烙印着民族文化的印记,展现了当时的工艺水平、技术造诣,镌刻着时代文化潮流信息对我们探寻清们的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意义

 

 

                    撰稿:林念轩

林则徐纪念馆版权所有 © 2019 林则徐纪念馆    闽ICP备13007429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469号       访问总量:329296    今日数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