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林则徐纪念馆 -> 资讯 -> 媒体关注
分享到:
《中国组织人事报》刊文介绍林则徐的家风故事
发布时间:2020-07-08浏览量:
    【编者按】2019年12月27日,《学习时报》刊发了《习近平在福州(八)|“习书记为保护林则徐遗迹作了很大贡献”》一文,之后,《学习时报》再次刊文介绍林则徐的“十无益”“学习强国”文介绍习仲勋父子合力保护林则徐遗迹“福建纪检监察”微信号文章介绍林则徐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中央、省属媒体的连续宣传报道,在林则徐的故乡——福州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林则徐爱国为民、清正廉洁的梅鹤家风故事,也成为这座城市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2020年7月8日《中国组织人事报》刊《梅鹤自喻  慎守儒风——林则徐的家风》一文,对林则徐家风故事进行了详细介绍。现将原文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梅鹤自喻  慎守儒风

——林则徐的家风

 

林则徐(1785-1850),字元抚,又字少穆,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晚号竢村老人,谥“文忠”。

穿越时光隧道,林则徐“清廉自律  慎守儒风”的梅鹤家风,不但影响着林氏子孙,也浸润着世人的心灵,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核融入一代又一代自立自强的奋斗者血液之中,化为不竭的精神动力。

 

 

林则徐塑像

梅鹤家风  读书报国

林则徐出生于以耕读传家的贫困知识分子家庭,家境清贫拮据。父亲林宾日是一位私塾先生,以教读、讲学维生,母亲陈帙通晓大义、勤俭持家,常做女红贴补家用。据他回忆,儿时:每际天寒夜永,破屋三椽,朔风怒号,一灯在壁,长幼以次列坐,诵读于斯,女红于斯,肤栗手皲,恒至漏尽。出生在这样“无一尺之地,半亩之田”的家庭中,父母常以“男儿务为大者远者……读书显扬,始不负吾苦心”的儒学思想教育林则徐。林家平素勤俭,“半寒半饥,将就度日”,只有在除夕之夜,墙壁上的油灯才点燃两根灯芯,家里炒上一盘“素炒豆腐”,一家人围坐一桌,度过简单又温馨的新春佳节。

 

林则徐“一灯在壁”的家风故事被口口相传至今。

尽管家境寒苦,但父亲林宾日非常重视教育,不仅对林则徐因材施教、抱膝教读,还非常注重子女优良品格的养。他以身作则,“孜孜于教诲子弟”“不妄与一事,不妄取一钱”。曾经有位富人想重金收买林宾日,违例保送文童,被其严词拒绝。他克己助人,不惜自忍饥饿,也要周济兄弟邻里,曾对儿时的林则徐说:“汝伯父来,不得言未举火。”他仿效远祖北宋隐士林逋“梅妻鹤子”的韵事,在家中养鹤陶冶性情。

在父亲悉心教导下,14岁的林则徐以一篇《仁亲以为宝》考中秀才。文章中,他借晋献文公父子关系,阐述了君臣、父子的伦常关系,其中“表里山河,天下有失而复得之国;墓门拱木,自古无死而复生之亲”及“君臣之合本人为,自古原无独私之国;父子之情本无性,天下更无可代之心”等语曾传诵一时。其后,林则徐进入福建最高学府——鳌峰书院继续求学,习“经世致用”之学,接受以经史为“绩文之源”的教育。读书报国的思想日渐明确。

梅被霜雪而傲骨,鹤泽九皋而雅洁。正是这样的家庭环境孕育出了林家“清廉自律 慎守儒风”的梅鹤家风。

 

嘉庆十六年(1811),林则徐参加会试,获殿试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赐进士出身,入翰林院,开始了从政生涯。入仕三十余年,历官十四省。他始终以岂避生死对待国家,以爱民如子对待人民,以改革精神对待社会,以廉洁自律对待自己。林家的梅鹤家风始终影响并贯穿于林则徐的从政生涯,塑造了他透骨沁心的廉洁品性。即使在其位高权重的时候,仍在延续。道光四年(1824),林则徐母亲去世,他依照封建礼制,在家乡守孝三年。恰遇江南高家堰决口,朝廷命其夺情前往筑堤,林则徐犹豫不决。不仅母亲守孝期未满,他深知河工事务积弊最甚,有“极多难言处”。此时,林宾日语重心长地对林则徐说道:“若国家有急切劳苦之事,责以致力,非若任官授职有利禄之可图,此而不往,则是畏难诡避,不得为忠,即安得为孝?”短短几句话醍醐灌顶,林则徐毅然接受了“夺情”的谕令,身着素服,不用顶戴,奔赴治水前线,做到了“忠孝两全”。

林则徐早年出任考官时,父亲曾谆谆教导他,寒士读书极为不易,衡量试卷要“慎之又慎”。林则徐始终牢记这一教诲,在每场阅卷中,总是公平选才,谨慎衡文,选拔清贫绩学的“真才”,每每被誉为“清榜”。他在江苏巡抚任上时,曾三次担任江南乡试监临官。面对全国第二大闱——江南科场的夹带作弊、评卷不公现象,他亲自选拔文理优长、精神振作的同考官,制定阅卷章程,查办雷同试卷,改革士子入场办法,加强闱内后勤供给与保障,使江南考场秩序焕然一新,得到了应试士子的一片赞扬,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还被其他省效仿执行。

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以钦差大臣身份奉命使粤,行前发出《奉旨前往广东查办海口事件传牌》,对沿途接待事宜作出明确规定:自己一行已车马自费,不得大搞排场铺张,不许在各驿站索取丝毫,不必另雇轿夫迎接。“所有尖宿公馆,只用家常饭菜,不必备办整桌酒席,尤不得用燕窝烧烤,以节靡费”;特地强调“如有借名影射,立即拿究……需索者即须扭禀,私送者定行特参。言出法随,各宜懔遵毋违。切切”。这种不讲排场、清廉自律的品格,对官吏廉洁奉公的纪律要求,深深影响着儿女和后人。

 

林则徐“虎门销烟”场景复原

林则徐“虎门销烟”家喻户晓,举世闻名。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却因功获“罪”,被革职谪戍新疆伊犁。行至西安时,他辞别妻子家人,仅携林聪彝、林拱枢两儿,风雪兼程西赴黄烟大漠。回望中原故土,念及“山妻”的热泪霜鬓,林则徐以《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其一)宽慰家人: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诗句体现在国家利益面前,林则徐将个人荣辱生死置之度外的豪迈胸襟,也将淡泊名利、热忱爱国的家风传递给了儿子。

 

“宠辱皆忘”章

林则徐还自刻“宠辱皆忘”印章以明志,提醒自己也告诫家人。所谓“宠辱”并不重要,要始终秉持梅鹤家风,责无旁贷担起热忱报国、仁爱恤民的使命。在谪戍新疆期间,他带领儿子林聪彝“履勘南疆”,“周历天山南北二万里,东西十八城”,了解地理风情、兵员哨卡,勘测耕田土地、推广坎儿井,共勘田60余万亩,屯田三万七千余顷,在漫天风沙中,仍旧保持不屈不挠的意志、笃实力行的作风,对林聪彝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

勤勉致知  立德奉俭

林则徐育有三子,长子林汝舟、次子林聪彝、三子林拱枢。林则徐不仅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诠释梅鹤家风的内涵,也在百忙之中借以家书、对联等方式,教导子女秉承修身立家、勤俭持家、耕读传家的优良传统。

在外为官时,他常以家书与子女联系,并认真指出儿子们来信中字迹潦草、错别字词、思想疑惑之处。长子林汝舟为服侍父母,经常跟随他辗转各地,从而影响了学业。林则徐及时写信鼓励他:“尔敦行立志,向学不倦,将来成就当远且大。勉之!读书作文之道,其先当因类以求之……”他对长子的教育从立志向学入手,讲究体会、积累,使读书明理实用,最终报效国家。林汝舟不负所望,于1838年中进士,官至翰林院侍讲,成为有用之才。

林则徐曾在一封家书中表扬三子拱枢“枢官此次寄来文字,比前次却有进境,其字句累赘不清者固多,然遇题尚有生发,不至十分干窘,阅之颇喜”。他细心地察觉出林拱枢的文章系别人誊写,为此,他严正批评:“如此懒惰,即其不肯用功可知。独不思进场之时,亦能带伊来写否乎?年轻之人写字岂是难事?”他回忆自己以前读书时,每夜常背录三五篇文章,指出:现在有人代抄读本,还不懂得知足,自己所作文章又叫别人誊写,难保所作的诗文也由别人代写。最后,他语重心长地对儿子说道:“果有志向,首以戒懒为要,切切,切切。”

 

林则徐对联

林则徐晚年归乡时,曾在书房撰一副对联:“师友肯临容膝地,儿孙莫负等身书”,意为:老师和朋友能来到这只容膝盖大小的地方,我非常高兴,告诫儿孙们要勤奋读书,努力做到博学多才。这幅名联充分表达了林则徐对后人诗书传家的殷切期望。

1839年,林则徐被任命为钦差大臣,消息传开,福州全城轰动,当地官吏士绅们知道刚刚考中秀才的林聪彝是林则徐的二儿子,纷纷上门祝贺,络绎不绝。林则徐听闻此事后,生怕聪彝早年得志,恃宠生娇。他立马给夫人郑淑卿写了一封家书,嘱托务必要对儿子严加要求。信中说到:“做官不易,做大官更不易。人以吾奉命使粤,方纷纷庆贺。然实则地位益高,生命益危。”并引用《左传》中的典故“古人一命而伛,再命而偻,三命而俯,诚非故作诊持,实出于不自觉耳。”最后,林则徐要求夫人“务嘱次儿须千万谨慎,切勿恃有乃父之势,与官府妄相来往,更不可干预地方事务。”林则徐深感官位越高,责任越大,但他没有被眼前的繁华、奉承所迷惑,而是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教导子女应谨言慎行,不可仰仗父之威望而恣意妄为。林聪彝继承父亲遗志,历任浙江按察使、杭嘉湖道等职,开垦备荒、平反冤案、督修海塘,爱民如子,政绩显著。

道光二十七年(1847),63岁的林则徐考虑到三个儿子长已成名、少亦举业,自己与妻子也疾病缠身,便手书《析产阄书》分配家产:“其余田屋产业各按原置价值匀作三股,各值银一万两有零……目下无现银可分”,意思是:除了将位于通湖路文藻山的房屋留下作为晚年养老之用,其他的田屋产业将平均分为三份,每个儿子可以分得的田屋产业仅值1万两。最后,林则徐还嘱咐儿子:“产微息薄,非俭难敷,各须慎守儒风,省啬用度。”并谆谆而语:“凡我子孙当念韩文公所云‘辛勤有此,无迷厥初’之语,倘因破荡败业,即非我子孙矣!”他告诫自己的子孙一定要勤俭持家,要记住韩愈的话不要因为一时的欲念迷惑心智,忘记当初的艰苦,如果因此倾家荡产,就不是我的子孙。对此,曾国藩深深赞叹:“闻林文忠公三子分家各得六千串。督抚二十年,家私如此,真不可及。吾辈当以为法。”

德厚载物  代代传承

若总结林则徐的家风精髓,莫过于《十无益》格言。林则徐在做人、为官、学佛感悟的基础上,总结了“十无益”,手书后悬于家中,既警醒自己,也教化家人。《十无益》如下:

存心不善,风水无益;不孝父母,奉神无益;兄弟不和,交友无益;行止不端,读书无益;心高气傲,博学无益;作事乖张,聪明无益;不惜元气,服药无益;时运不通,妄求无益;妄取人财,布施无益;淫恶肆欲,阴骘无益。

 

短短80字,从立人、待人、处世等方面精辟地阐释了朴素的做人道理。它教导后人必须先学会“做人”,再讲求“处世”。这不仅是林则徐的修身准则,也成为林公后人代代传承的家训。

历史往往在偶然中充满着必然,在《南京条约》签订143年后的1985年,一份关于1997年香港回归祖国的法律文献——《中英联合声明》被递交给联合国,履行这一法律程序的正是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凌青(凌青,原名林墨卿,民族英雄林则徐的五代孙,新中国外交元老)。香港回归前夕,凌青满怀深情地写了一首题为《庆祝回归,缅怀高祖》的七绝,以告慰先祖林则徐,诗曰:“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国耻家仇今日雪,只缘华夏已腾飞。”无形之中,林家的家风跨越了历史的百年长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由被动挨打走向繁荣富强的艰难历程。

 

(来源:2020年7月8日《中国组织人事报》·林念轩)

林则徐纪念馆版权所有 © 2019 林则徐纪念馆    闽ICP备13007429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469号       访问总量:329465    今日数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