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林则徐纪念馆 -> 研究 -> 左海讲坛
分享到:
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第119期“左海讲坛”: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生活》精彩回顾
发布时间:2023-02-21浏览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目前,我国共有4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这些是我国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见证。为助力非遗走进现代生活,提升公众文化遗产保护意识,218日,由福州市文物局主办、福州市林则徐纪念馆承办的“左海讲坛”第119——《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现代生活》成功举办。讲座特邀原福建省文化厅社文非遗处处长梁祥霖生动阐述非遗的内涵与价值,展现其特有的活力姿态。

 

梁祥霖

梁祥霖,1985年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福建省文化厅艺术处副处长、处长,福建省文化厅社文非遗处处长,长期从事舞台艺术、公共文化服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工作。

 

讲座现场

讲座中,梁祥霖处长主要围绕“非遗的基本内涵和特征”与“非遗和现代生活”两大方面展开阐述。梁处长强调非遗是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风俗礼仪、发明创造、技艺技能、文学艺术等,产品(商品)只是非遗的载体而并非就是非遗。他以“中国茶”为例,详述了非遗不是“茶叶”本身,而是传承下来的制作技艺和相关习俗,也以此论证了非遗非物质性这一显著特征,指出非遗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只存在人的思维层面,并以物化的形态呈现。物化层面只是它的载体,而不是它的本体。对于非遗“活态传承性”特征,梁处长指出传承性呈现两种层面:个体性和社会性。个体性是指师傅带徒弟的传承方式;而社会性便是整个民族世代的共同传承,例如祭祀方式等。

对于非遗保护方式,梁处长讲述了抢救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整体性保护三个方面,强调调查、记录、保存,是非遗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也可以充分利用现代技术,开展多媒体记录和数字化保存,并指出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非遗整体性保护的一种方式,即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通过有效的保护措施,修复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与之相关联的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和谐共处的文化生态环境。讲座中,梁处长还以福州地区太平面添鸭蛋而非鸡蛋的传统习俗以及中医根据地域性特征开药的特点等生动、接地气的叙述方式,阐述了非遗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并渗透其中,难以取代。最后,梁处长呼吁大家积极参与非遗保护,扩大非遗的社会影响,延续非遗的历史传承。

林则徐纪念馆版权所有 © 2019 林则徐纪念馆    闽ICP备13007429号    闽公网安备 35010202000469号       访问总量:329468    今日数量:1